近日,由我院陈会想、杜爱华两位主任参与撰写的《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Renal Injury in Hyperuricemia and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Active Substances》 (译文:高尿酸血症肾损伤机制及天然活性物质开发策略)在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heumatic Diseases》(国际风湿病杂志)SCI 4区成功发表,雷雨为该文通讯作者。
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heumatic Diseases》国际风湿病杂志是亚太风湿病协会联盟的官方期刊,旨在发表与风湿病相关的临床或实验研究的原创文章,研究结缔组织病和其他免疫和过敏性疾病。该刊已被国际重要正规数据库 SCI、SCIE收录,2023年影响因子为2.4.CiteScore指数值为3.7。
警惕高尿酸血症累及肾脏
高尿酸血症(HUA)是一种因嘌呤代谢过程异常而引发的代谢性疾病。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。相关研究结果表明,5%至12%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最终会发展为痛风,且这些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可能累及肾脏并患上肾病。
尽管尿酸水平过高对肾脏健康存在严重危害已广为人知,但其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明确。因此,本篇SCI论文从肠道稳态失衡、氧化应激反应以及NLRP3炎性小体三个角度,深入探讨高尿酸血症导致肾损伤的机制及相关连锁反应。
市面相关药物弊端诸多
鉴于别嘌醇、苯溴马隆和非布司他等市售降尿酸药物存在副作用大、耐受性高的弊端,研发一种副作用更小的新型活性抗高尿酸血症药物很有必要。
本篇sci论文综述了具有高安全性、多靶点及综合调节作用的天然活性物质(益生菌、膳食多酚、肽类)的研究进展,以期为药物研发人员提供一些思路。
本篇SCI论文的发表,不仅代表着我院科研领域的又一新高度,体现我院长期以科技兴院,人才强院的方针成果,也是对广大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的一份守护,我们期待通过更多的研究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。
作者介绍
陈会想主任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疗系,从事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临床诊疗工作近20年,对痛风、痛风石、高尿酸血症、痛风性关节炎、痛风性肾病的科学诊断、规范治疗及抗复发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,不断学习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技术,在继承传统痛风诊疗理念的基础上另辟蹊径,对运用微创等诊疗新技术进行手关节、踝关节、肘关节等部位痛风石清除方面颇有建树。曾担任《痛风健康手册》编委、《痛风防治专家指导》副主编,受邀参加第61届欧洲肾脏协会大会(ERA)并进行口头演讲分享临床经验,共发表SCI论文4篇。
杜爱华主任从事风湿免疫病临床诊疗工作20余年,擅长类风湿关节炎、痛风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骨性关节炎等风湿疾病规范化诊疗及慢病管理。主张类风湿关节炎个体化针对性治疗,根据不同期型发病原理等因素,将患者治疗分为不同疗程、不同恢复阶段,采用局部联合全身综合治疗方案,全面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力,消除局部关节不适感。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风湿免疫病学学术会议,主持编撰《痛风防治专家指导》,发表SCI研究论文3篇。